区政协白沙街道联络委员会
区委八届六次会议提出要全面加快江北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其中指出要加大对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为此我们经过调研,建议乘势而上,在已有规划基础上加快出台江北历史风貌区详细规划,以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总体功能定位,加快整体开发建设步伐,抢占全市历史街区建设新的制高点,在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彰显江北历史个性的同时,使历史街区和建筑焕发新生和活力,使之成为江北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精品工程和文化名片,提升江北城市品质。
一、基本情况及意义分析
(一)基本情况。根据2007年7月宁波市规划局批准同意的《江北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东至人民路,南至新马路,西至大庆南路(规划桃渡路北段),北至东航部队(规划西草马路东段)的区域为江北历史风貌区。该区域总用地面积约38815平方米,有市级文物保护点13处及其他各类历史建筑,既有典型的宁波马头墙、石窗青瓦建筑特色,同时融合了上海的石库门建筑风格,大多为清朝晚期至近现代涌现出的宁波商帮富贾所建造的深宅庭院。这里是宁波最早与西方资本进行经济交流、经商的区域,也是宁波近代工商业者和宁波帮人士的发源地、发迹地,具有鲜明的宁波商帮文化烙印。根据上述规划,该地块土地性质以文物古迹用地、商业商务混合用地为主。区块保护更新模式为保护再利用和重建如旧两种模式,各占区块总面积的50%。
(二)开发改造现状。地块内现已改造完成德记巷历史街区,占地面积约12526平方米,占总用地面积的32%,目前已引入5家创意企业入驻。新马路以北、生宝路以南部分现在正在开发建设奥丽赛商业广场。生宝路以北、泗洲路以南区域部分现为大庆新村一期非成套房改造项目拆迁后空地。2014年底区域内泗州路以北的大庆新村二期拆迁改造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三)加快推进历史风貌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的印迹,它本身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一个城市个性化的最终体现,我们责无旁贷,必须保护好这一历史遗产。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历史街区资源具有两重功能:既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具体到江北历史风貌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可以与绿地中心、来福士、老外滩及延伸段等商务办公休闲区域遥相呼应,优势互补,一动一静,一今一古,使江北城市面貌更有层次,更添厚度,完全符合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目标宗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关注不够,进展滞后。近年来海曙区已先后完成了月湖盛园、南塘老街一期等历史街区的整体改造,目前正在加快推进莲桥第、月湖西区和秀水、永寿片区的招商引资或保护开发进程,可以说我们江北在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上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但是海曙已建成的月湖盛园和南塘老街一期均是除保留文保建筑外,全部拆除新建并重新布局组合,在业态分布上以餐饮、娱乐为主,与我们对江北历史街区的功能设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中完全可以总结经验,发挥好“后发优势”,更加突出区域整体开发体量大的优势,提升功能定位,完善业态布局,实现后来居上。但由于目前区级层面对推进历史风貌区建设关注不够,向市里呼吁的力度也不大,导致具体规划尚未明确,各项前期工作还需要大量时间,因此我们的时间优势并不明显,开发建设的形势和前景不容乐观。
(二)规划缺失,定位不明。城市历史街区的地域性人文特色,包括建筑、文化标识、商业形态以及体现其独特文化氛围的社会与文化活动等,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我们调研中发现在《江北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一方面缺少对历史风貌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和区域内各个街区地块的划分和具体定位;另一个方面也缺少推进历史风貌区开发建设进程的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建设,什么时候完成,都没有纳入规划。因此无论是从总体定位还是具体实施,现有的规划内容都缺少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块的开发建设进程。
(三)资源分散,风貌不调。区域内的文保和历史建筑在人民路西侧由南向北的近一公里范围内呈块状平行分布,主要集中在新马路、贝家巷、生宝路、戴祠巷、德记巷等处,而在此之中又有部队、海事局、老年大学、泗州路小学等现代建筑,既有在建工地又有拆迁空置场地,区域空间破碎,文保历史建筑与周边建筑极不协调,导致历史风貌区整体风貌不协调不统一。同时,区域内除德记巷文保建筑资源体量较大外,其他各处的文保历史建筑资源体量都很小,不适宜单独开发。
三、具体建议
(一)强化保障,抢抓机遇加快开发建设进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区一级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历史风貌区的规划建设列入全区新型城市化建设项目计划,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在市级层面进行呼吁,加强与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涉及各街道(镇)和区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席议事制度,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有为,进一步加快前期工作进程。二是加强资金、政策保障。历史风貌区的规划建设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要进一步增加资金保障力度,积极开拓筹、融资平台和渠道,确保开发利用工作顺利实施。建议避免一次性盲目开发模式,在条件较为成熟、吸引力较强的区域优先开发试点,并以试点成功后的部分收益作为下一个开发项目的前期投入,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同时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引进的项目制定专项扶助政策和配套措施,凝聚人心,汇聚人力,集聚人气。三是加强文化底蕴挖掘。组织文保专家对历史风貌区内的文保历史建筑进一步进行考察论证,深入挖掘该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保存好相关资料,可以通过整体的包装策划,拍摄宣传片,进行形象标示、宣传口号的征集等活动提升影响力,同时建议在历史风貌区建设过程中积极学习如北京的南铜锣巷、成都的宽窄巷、杭州的清河坊等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特别注重打造属于江北的特色品牌。
(二)明确定位,尽快编制区域详细规划。一是立足大势明确区域功能总体定位。建议明确该区域总体定位为:江北历史文化街区。一方面要结合街区发展实际,整合地块和经营业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招引好公司带来资金,引进好项目提高水准,引导产生集聚效应,形成增长极,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坚持“原生态”,以保留和延续城市发展脉络为目标,有针对性地修缮和复原特定历史建筑,凸显文化底蕴,使历史街区成为记录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活载体,成为江北城市特殊的历史人文符号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有标志。既能体现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延续甬上商帮文化的开放包容特性,同时又能充分彰显江北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明时代特征,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辉映,历史与当下的共鸣。二是立足优势加快编制详细规划。强化品质意识,注重精致精美。既要讲求品位,体现特色,又坚持差异推进、错位发展,建议将历史风貌区范围进一步拓展至新马路以南区域,同时在历史风貌区内按区域进行规划,分区进行功能定位,主要形成历史建筑参观、文化创意设计等模块,其他如高档商务办公、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功能需求分散至周边绿地中心、奥丽赛广场、来福士、老外滩延伸段等,使相邻区域之间在业态上构成差异化,实现互促互补,达到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立足实际编制相关配套规划。立足历史风貌区周边已建成区域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同步编制道路交通、停车场地、地下管线等相关配套规划,实现与主体规划同步推进,无缝衔接。
(三)科学统筹,实施整体保护开发管理模式。一是对文保建筑加强修缮保护,延续城市文脉。对区域内市级文保建筑加强保护力度,对确实需要修缮的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尽量不改变文保建筑的功能和样式,力争维护好建筑本身风貌。二是对历史风貌建筑合理迁建,对新建建筑规范样式,实现风貌协调统一。历史风貌区集中保留了大批具有典型价值的近代建筑和街巷风貌,汇集了宁波乃至近代中国中西结合建筑的萌芽、探索时期的精粹,建议通过科学规划,把周围其他拆迁区块内散落零星的不属于文保建筑保护范围的其他历史风貌建筑按修建年代和特色,统一迁建在相关区域内,形成体现近代建筑和历史街巷的博览园,成为参观、旅游的特有景点,同时区域内新建建筑在外观上要与文保历史建筑风格相协调,进一步强化区域历史风貌特征。通过合理迁建,还可增加整块土地拆净率,便于出让及开发。三是实施统一招商管理运营模式。建议历史风貌区内房屋产权不公开出售,由政府统一招商,便于控制历史风貌区内业态分布。企业以租赁形式入驻办公,企业注册在园区内,缴税纳税落户在园区,同时缴纳办公房租金,接受物业公司的统一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