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经济科技和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
宁波北山休闲游步道是一项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工程,于2013年11月全程贯通。建成后登山市民和游客不断增多,社会和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为实现更好发展,我们进行了调研走访,发现该项目在后继开发和提升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提出提升发展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北山休闲游步道概况
北山休闲游步道起于庄桥灵山村,经保国寺、荪湖、毛岙、金沙、公有及环英雄水库周围山脉,终至五星村,全长约68公里(俗称“百里休闲绿道”),串联宁波中心城北部山林生态区、文化休闲区和乡村旅游区,直接辐射了我区15个行政村,辐射区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
该项目于2011年正式启动建设,历经两年,采取“区级主导、乡镇辅助”的开发建设模式,区级层面重点完成精品示范段(荪湖-灵山)建设任务;其他路段由各街道(镇)于2013年底前相继完成建设任务。目前,包括荪湖—灵山精品示范段(约6.3公里)和慈城—五星的沙石路段(约62公里),总长68公里的北山休闲游步道已分段全面建成贯通,部分路段设置了标识标牌,还配套有休闲椅凳、垃圾桶等附属服务设施。
游步道贯通后,登山市民和游客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节假日日均有3000-4000人次,并初步带动了保国寺、荪湖旅游度假区、五星村等沿线农家乐、餐饮点的发展和农副产品的销售,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在15%左右。
二、北山休闲游步道提升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服务不到位。游步道建成后,伴随着登山人数的不断增多,游步道日常安全管理、秩序维护、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设施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管护压力空前加大,特别是到目前为止,管理维护的主体尚不明确、人员尚未落实,配套管护资金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可谓是杯水车薪,资金来源单一,融资渠道匮乏。
(二)功能配套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点”上配套服务不足、“线”上交通串联不够和“面”上综合功能缺失。游步道全程节点性配套服务点偏少,仅有7个休憩亭(点)、3座公共厕所,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也极少;为游步道配套新建的只有灵山入口服务区,加上依托现有慈城小东门和绿野山庄景区2个游客中心,长达68公里的游步道全程也只有3个服务区,入口停车场只有5个不到300个停车位。
(三)产业开发不深入。尚处于低层次的开发阶段,产品打造上,面向登山游客的攀岩、露营、团体拓展、自驾车基地等户外休闲运动项目开发滞后;景观塑造上,缺乏对沿线生态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和深度挖掘,缺乏有吸引力的特色景观塑造,导致整个游步道旅游景观看点较少,可游性还不够强;产业开发上,步道经济发展还处于农家乐自发开发阶段,缺乏对产业开发的统一规划布局和引导,步道经济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链还不完善。
三、建议
要充分认识加快北山休闲游步道提升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完善功能配套、加强管理服务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互促共进的重要抓手,更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休闲旅游经济的重要机遇。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工作联动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北山休闲游步道开发建设和提升发展的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联动和多轮驱动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要按照“强身健体之路”、“江北形象之路”、“富民强农之路”和“休闲经济之路”的目标定位,整体推进游步道提升发展工作。二是要强化北山休闲游步道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能。统筹负责游步道提升发展的整体设计、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等工作,建立定期例会和重大事项议事协调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有效落实。三是要建立管理联动和目标任务考核机制,细化分解财政、旅游、体育、农林、交通、规划、国土以及属地街道(镇)等成员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重点落实安全管理、卫生保洁、森林防火、秩序维护、设施维修保养等方面的任务分工,建立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机制,每年都安排部署年度发展目标、工作计划和考核任务,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国家登山步道
一是高起点编制提升发展规划。按照国家级登山步道的建设标准要求,编制提升发展总体规划和沿线交通系统组织、民宿客栈业发展、景观体系构建等各类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二是高品质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重点是依托现有慈城小东门、五星绿野山庄、荪湖入口、毛岙村和灵山村入口等5大主入口和沿线N个次入口,按需配置登山服务中心、大型停车场站、餐厅、厕所和医疗急救中心等,形成网络化的入口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沿途休憩设施和消防设施空间布点,构建公交换乘系统、自行车租赁系统和自驾车导引系统“三位一体”的交通组织系统,打造无缝对接交通体系。三是高标准打造产品支撑体系。按照“串点成线、串线成片、连片成面、集聚发展”的产品开发原则,加强对游步道沿线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景观资源及毛岙村、安山村、五星绿野山庄等散点资源的整合串联和系统开发;突出建设带状景观廊道,有序开发各具特色的乡土休闲体验公园,分步建设定向越野、野外拓展、攀岩探险等多功能的户外运动基地,努力打造四季可游的观赏景观时序,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带状景观廊道。
(三)深化产业融合,做大做强步道经济
将北山休闲游步道作为我区休闲旅游业与农林、体育、商贸、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进一步丰富休闲旅游元素,不断拓宽产业面、延长产业链,打造步道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北山休闲游步道的对外推介宣传力度,推出“北山休闲游步道旅游专题系列”报道和形象广告,逐步打响北山休闲游步道的特色品牌。二是发展农家乐休闲经济,结合安山村、毛岙村和五星村等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引导融入休闲旅游元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集观光、住宿、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特色村;鼓励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餐饮,包装推出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发展旅游购物。三是发展民宿客栈经济,抢抓土地流转改革机遇,加强对民宿客栈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积极培育发展民宿客栈经济,建议建设以灵山、荪湖、金沙为核心,公有、南联、五联、五湖为辅的乡土民宿经济集聚村。四是发展赛事经济和农事体验经济,高度重视重大赛事活动触媒的带动作用,策划举办高级别、大规模的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区内外户外运动企业策划举办参与性强的群众登山比赛和各类节庆活动,以丰富多彩赛事节庆活动来集聚人气,拉动消费;同时,依托游步道沿线丰富的农林果蔬资源,大力发展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经济,推动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都市近郊型体验经济方向发展,促进农林牧副渔等产品的销售、加工、服务等产业链建设。
(四)加大政策扶持,拓宽多元融资渠道
制定出台扶持游步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发展步道经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努力实现步道经济长效发展。一是配套落实政府专项管护开发资金,统筹游步道与区域内山林、水利、新农村建设、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的协调推进和开发建设,对游步道配套开发项目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研究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完善财政、税收、用地、信贷等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利用自有房屋、种养设施和农业园区发展步道经济;实施投入补贴和财政贡献相挂钩的奖励政策,对民宿客栈、农家乐、旅游商品销售点等项目,按照其投资额给予适当比例补助,按照年接待人次和税收等指标给予奖励。三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大胆探索吸纳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多种经济主体参与发展步道经济,对于投资步道经济发展的服务项目,比如停车场、餐馆、农事体验、自驾车营地等业态进行专项政策扶持,并在土地指标安排上给予政策倾斜。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农林旅体等上级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如通过申报纳入国家体育健身游步道建设计划,争取国家资金补助等。